2023年10月24日,2023中国沼气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暨中国厌氧生物技术青年专家委员会论坛在江苏连云港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江南大学承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刘文宗教授和江南大学张学东教授共同召集。
青年专家委员会论坛的召集人刘文宗(左)和张学东(右)
01# 沼气蓬勃 青年专家委员会成立仪式
会上,中国沼气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暨中国厌氧生物技术青年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中国沼气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汇聚中国沼气学会最优秀的青年力量,致力于拓展厌氧创新思维、缩小理论与实践距离、并轨科研与企业二元思维、激发形成新的产学研用青年新模式,为中国沼气事业及中国厌氧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提升中国沼气学会国内外影响力贡献力量。
成立仪式由中国沼气学会副秘书长刘秋琳主持。中国沼气学会理事长王凯军、中国沼气学会秘书长李景明和河南农业大学前副校长、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全国教授出席成立仪式并做重要讲话。
中国沼气学会副秘书长刘秋琳主持成立仪式
中国沼气学会秘书长李景明宣读了中国沼气学会关于成立青年专家委员会的决定,并宣布中国沼气学会青年专家委员正式成立。李景明秘书长对青委会提出殷切希望,作为中国沼气事业最具朝气和活力的群体,希望首届青年专家委员会全体委员主动作为、勇于担当、以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的精神状态,推动沼气行业蓬勃发展。
中国沼气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暨中国厌氧生物技术青年专家委员会成立
会议公布了首届青年专家委员会领导班子名单,并由王凯军、李景明、张全国等为成员颁发聘书。中国沼气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首任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文宗)、秘书长(江南大学张学东)、副主任(清华大学刘艳臣、海南大学马文超、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王雯、杭能环境杜睿)、副秘书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李俐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倩、北京林业大学党岩、湖南农业大学李超、同济大学宫徽),首届青委会由70位委员组成,其中56位来自高校与科研院所,14位来自企业。
中国沼气学会王凯军理事长表示,青年委员会的成立不仅为青年沼气学者和企业家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还将为沼气发展注入创新思维和新的活力,希望青委会更加积极推动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推进产学研融合,推动我国厌氧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同时鼓励委员们在科研、技术推广、政策倡导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不仅要沼气蓬勃,更要底气十足。
中国沼气学会理事长王凯军出席成立仪式并作重要讲话
中国沼气学会秘书长李景明出席成立仪式并作重要讲话
河南农业大学前副校长张全国表示,青委会的成立将为年轻研究者提供与前辈专家学者交流互动的平台,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行业趋势和发展方向,促进知识的传承和创新,期待青委会成员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与优势,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沼气等相关技术的推广,为学术界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河南农业大学前副校长张全国出席成立仪式
颁发聘书(从左至右:领导嘉宾张全国、同济大学宫徽、湖南农业大学李超、杭能环境杜睿、江南大学张学东、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刘文宗、中科院生态中心王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倩、北京林业大学党岩、领导嘉宾王凯军、领导嘉宾李景明)
作为首届青年专家委员会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文宗教授代表青委会发表致辞。刘文宗表示,第一届沼气学会青年专家委员招募收到了来自全国科研院所及企业200多位厌氧沼气领域青年学者的积极申请,委员会未来将不断聚集吸收更多的厌氧领域青年学者和青年企业家力量,也希望与全体青年专家并肩作战、戮力同心,为沼气学会和厌氧行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青年委员会主任刘文宗作表态发言
首届中国沼气学会暨中国厌氧生物技术青年专家委员会合影
02# 新老对话 特邀报告+主题报告
成立仪式结束进入青年论坛环节。本环节设置了学术及产学研融合报告,包括3个特邀报告和5个专题报告,特邀专家与青年专家们齐聚一堂各显神通,报告内容精彩纷呈。
江南大学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刘和以“城市污泥厌氧消化处理的挑战与机遇”为题进行了特邀报告 。报告指出,厌氧消化技术在城市污泥领域的应用面临诸多挑战,热水解预处理、高含固厌氧消化、多源有机固废共消化、深度脱水等前沿技术解决了污泥处理过程的瓶颈。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污泥沼液中氨氮低碳去除与磷回收技术为污泥厌氧消化处理提供了有益补充,污泥消化后残渣制备生物炭、污泥发酵产酸等高附加值衍生产品为污泥厌氧消化处理提供了新机遇。
杭州能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新安以“多维度解析生物天然气项目”为题进行了特邀报告,并围绕生物天然气的价值、成熟的技术及政策引导等三个方面发表看法。报告指出,我国能源结构存在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特征,由于天然气过度依赖进口,导致消费量上涨,能源危机显现,加之缺少政策引导,行业发展欠佳,亟待解决环境面源污染,寻找新的能源“补给点”。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崔宗均以“纤维原料的产沼气潜力及沼气转化机理”为题进行特邀报告。报告指出,纤维原料成为重要的沼气发酵原料,并按照现存沼气发酵产能计算出秸秆的产沼气总潜力约为1646亿m3。崔宗均教授针对纤维原料(秸秆)沼气工程中存在的进料、出料难,浮渣、结壳严重,分解转化率低、产气量低等问题,介绍了基于仿生学原理的沼气发酵技术。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雯以“基于农业碳中和的高氨氮有机废弃物定向生物转化”为题进行了报告。为推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助力减污降碳和建设无废城市,报告提出了两步走方案:第一步是生物强化促进厌氧发酵产甲烷,实现能源化;第二步是同步“脱碳固氮”合成微生物蛋白,实现资源化。王雯指出,未来可以构建基于农业碳中和的沼气+微生物蛋白体系,实现氨氮有机废弃物的阶梯能源化+资源化。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李超以“瘤胃仿生厌氧发酵反应系统构建---从静态到动态”为题进行报告。报告提出一个“准真实”瘤胃体外发酵系统的思路、构建与发展。该系统具备瘤胃省里形态特征、胃壁肌肉收缩、消化液连续分泌和食糜排空等功能,是一种更为复杂、更接近真实体内环境的动态体外仿生胃消化系统。
江南大学教授张学东以“沼气净化与纯化系统的一点思考”为题进行报告,主要介绍了生物脱硫技术。该技术可以高效去除硫化氢,其优势主要包括低耗水、低化学药品消耗、性能稳定以及运行成本低等,并指出该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影响沼气组分的机制和不定期的泡沫形成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对于沼气纯化技术,张学东指出,气膜法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其优势包括高纯甲烷产率、少量甲烷流失等;同时对该法存在的典型问题和尾气的再利用问题发表看法。
农业农村部沼气产品及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工程师刘于嘉以“沼液中氨基酸的影响因素及检测方法研究”为题进行了报告。目前,沼气中氮磷钾有机质等常规物质研究方法已经较为成熟,沼气中氨基酸的关注比较少,标准缺失且检测方法未建立。基于此,他们开发了基于LC—MS—MS建立沼液中氨基酸的检测方法,旨在为精确分析沼液中氨基酸组份提供技术手段,为沼肥高值化应用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的测试手段,同时也可为沼肥的产业化应用提供方法学支撑,发挥沼气生物质能源零碳效应。
复旦大学罗刚教授团队的张超博士以“厌氧消化过程中铁还原的微生物机制及炭材料的强化调控研究”为题进行了报告。鉴于铁化合物在自然和工程厌氧环境中大量存在,铁还原过程与电子传递速率密切相关,结合不同生物炭主导的电子传递过程也并不相同。团队通过组学手段对厌氧消化体系中铁还原与产甲烷的竞争机制,以及不同炭材料的促进作用开展研究。研究发现热解炭的添加对铁还原的促进作用最大,导电性是影响铁还原速率的主导因素;热解炭有利于Geobater的富集,并明显诱导了OM-cytc和e-pili表达,促进了产甲烷途径中CO2还原代谢路径的基因表达。
03# 百家争鸣 面对面:厌氧技术碰撞新火花
主题报告环节之后进入面对面交流环节。本环节别出心裁的以“厌氧技术碰撞新火花”为主题,让与会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青年学者们针对“厌氧生物强化技术”、 “高值化”、“大数据与智慧化”、“循环经济”以及“产业化”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提出问题、分享经验、阐释观点,大家各抒己见、精彩纷呈。在本环节,与会观众们也可针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向青年学者们提出问题,围绕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展开进一步探讨,为推动我国厌氧技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更多专家观点,敬请关注2023中国沼气学会学术年会系列报道。
中国沼气学会青年专家委员会暨中国厌氧生物技术青年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